要闻动态
中国相声的一块丰碑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在相声创作和表演上,马季先生是典范。
相声界多少人,师出名门,传承有序,家族兴旺,声名显赫,而成大器者,为相声在新时代,奋力前行举旗领军者,马季先生当之无愧。
现今,无论有多少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贬低马季先生在相声界所作的贡献,以及在新媒体上纠集一些人诋毁党对文化艺术事业的领导,制造“歌颂相声”与“讽刺相声”相对立的这样一个悖论,都无损在新中国由党和人民培养起来的新一代相声的代表人物马季先生的光辉形象。
马季先生是谈论中国相声事业永远绕不过的一个话题。
深入生活,创作作品,是几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上百年的奋斗当中,一直告诫中国文化艺术者应该遵循的方向。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党的文艺工作明确了方向。
40年前,邓小平同志根据新的国情,从历史的经验和实际需要出发,提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要求。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并且明确给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指出“文艺工作者应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
马季先生一直是党的文艺方针的忠实践行者。
政治上正确,艺术上精湛,是马季先生一辈子为相声事业奋斗的最大特点。
马季先生作品的例子,不胜枚举。喜欢相声的中国老百姓,至今还能记住1973年马季先生创作的《友谊颂》那一段段斯瓦希里语的桥段和金句。时光荏苒,艺术常青。
光是马季生活在第一线的艺术创作基地,就足以让你看到一个真正的人民艺术家辛勤劳作的足迹。
河南新乡农村、湖南桃源基层、大连红旗造船厂、山东龙口渔岛、海南连队宿舍、内蒙古草原帐篷、煤矿深井井口、青岛工厂车间、广东部队营房俱乐部、新疆乌鲁木齐大巴扎……从马季先生在这里留下的一张张深入生活、学习、采访、开座谈会的照片,每一个人都会如梦方醒地了解到,为什么马季先生会有那么多动人的作品,有那么多脍炙人口的笑料,有那么多与时代、与人民息息相关的相声经典之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马季先生的精神品质,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强大的自我驱动力。他常常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正如他在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上所讲的那句话:“我这一辈子最值得欣慰的事情,就是在那个最艰苦的年代和岁月里,我依然顽强地写了几段相声!”
他不仅具备刻苦耐劳的精神,还具备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与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他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创造,赋予艺术作品新的生命和灵感。他敢于冒险和尝试,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并且通过制造欢笑、愉悦大众、反映生活,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我们今天的相声创作和相声表演,太需要这种精神了,太缺乏这种精神了!
马季先生离开我们18年了,在他90岁诞辰的日子里写上这样的话,表达我内心对马季先生深深的怀念。
图片来源于网络